一、病毒和病原体的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简称新冠病毒,又称2019-nCoV) 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经历经3年有余,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新冠病毒最初被认为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是肺炎、发热和干咳。然而医学界很快认识到,病毒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关键因素。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也表明,与其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类似,新冠病毒的早期感染主要发生在病毒载量高的鼻黏膜和鼻咽黏膜,经过3年多的流行以及病毒大量变异,现在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体,其较最初的病毒株,传染性加强的同时,毒性明显降低,症状集中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体感染更多表现为无症状或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很少出现经典的肺部炎症表现。因此,在疫情流行的现阶段,包括鼻腔在内的上呼吸道就成为防控病毒感染的重点部位。除了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外,鼻腔洗鼻剂冲洗作为常用的鼻腔局部物理疗法,能减少病毒感染并加快炎症康复,成本低且副作用小,可作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经济、有效手段,
二、鼻腔盐水冲洗的治疗历史和意义
现代医学描述的用于冲洗鼻腔的洗鼻器,最早见于1895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报道。鼻腔洗鼻剂冲洗由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鼻部多种疾病的治疗,并被多个版本的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和鼻窦炎。COVID-19疫情发生后,鼻腔洗鼻剂冲洗也被尝试用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鼻腔洗鼻器冲洗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适合民众居家操作,在疫情期间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对鼻腔进行卫生防护,既能提高鼻腔的免疫功能,防止病毒感染,又能在病毒感染后促进病毒清除,加快鼻腔生理功能恢复,有助于病情康复。
三、鼻腔盐水冲洗的治疗机制
鼻腔黏膜的黏液以及纤毛清除功能取决于纤毛的运动功能和黏液的流变学性状,鼻腔炎症常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干扰纤毛运动与黏液分泌功能,从而影响黏液以及纤毛输送过程。在进行鼻腔洗鼻器冲洗时,洗鼻剂可以将鼻腔内的尘埃颗粒、变应原和空气污染物等冲洗干净,提高黏膜纤毛摆动功能,减轻黏膜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黏膜清理功能。此外,功能性洗鼻剂的存在还有助于增加黏膜黏液层的水化作用,提高纤毛摆动频率,减少局部炎症介质的产生,这对于改善病毒感染所致的黏液以及纤毛功能障碍和黏液停滞尤其有用。无论是高渗盐水还是等渗盐水均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促进受损鼻黏膜纤毛上皮的修复,相对来说,高渗盐水促修复能力优于等渗盐水。
四、鼻腔盐水冲洗的临床操作建议:
1、鼻腔盐水冲洗的方式与疗程
一般取一侧头低位,两侧鼻腔交替进行;从鼻腔堵塞较重的一侧开始,以免引起鼻咽部液压增高,导致中耳炎,冲洗过程中,要观察冲洗液中有无血迹、痂皮及脓性分泌物等,冲洗时嘱使用者勿用鼻吸气,讲话,以免引起误吸、呛咳或中耳感染。冲洗过程中如出现咳嗽、呕吐、喷嚏等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稍待片刻后再冲洗。除了使用压力式装置进行鼻腔冲洗外,也可通过雾化式冲洗装置进行鼻腔冲洗,雾化式冲洗装置一般为定量或持续喷雾,使用时,将喷头对准鼻孔,按压喷嘴,雾化液体即可喷入鼻腔,其特点是喷头小,喷量可控,携带方便,易操作,因此可以根据人群、使用环境条件或使用者自身感觉舒适程度选择合适给液方式。鼻腔冲洗器冲洗的时间与频次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自理能力以及病情和鼻部分泌物等情况而定。常规冲洗治疗,一般为每日2次,每次2~5 分钟,持续时间没有限制。长期鼻腔冲洗对鼻黏膜的正常免疫屏障功能无不利影响;在每天晨起及入睡前进行鼻腔盐水冲洗还能改善鼻炎的鼻部症状和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鼻腔盐水冲洗的装置
一般采用专用装置进行鼻腔冲洗。专用装置样式很多,患者可以根据其个人情况和习惯选用适合自己的。鼻腔清洗器最好带有换气和污水防回流技术,冲洗装置一般包括泵体容量瓶和虹吸导管、鼻塞喷头等组件,使用者通过调节和控制单向出水阀和单向进气阀的开关,利用手动或电动压力,将冲洗液送入鼻孔,流经鼻前庭、鼻窦、鼻道,绕经鼻咽部,或从一侧鼻孔排出,或从口部排出。此外,还有雾化式鼻冲洗器可供选用。雾化式冲洗装置可将冲洗液雾化成柔和的小水珠,并以脉冲的形式冲入鼻腔。采用这种装置进行冲洗,冲洗液弥散范围广,更易扩散到鼻腔深部如鼻咽、鼻窦等部位,实现深度清洁[30];而且水流柔和,不易误吸呛水,儿童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婴幼儿也可以耐受[31]。
现代医学描述的用于冲洗鼻腔的洗鼻器,最早见于1895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报道。鼻腔洗鼻剂冲洗由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鼻部多种疾病的治疗,并被多个版本的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和鼻窦炎。COVID-19疫情发生后,鼻腔洗鼻剂冲洗也被尝试用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鼻腔洗鼻器冲洗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适合民众居家操作,在疫情期间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对鼻腔进行卫生防护,既能提高鼻腔的免疫功能,防止病毒感染,又能在病毒感染后促进病毒清除,加快鼻腔生理功能恢复,有助于病情康复。
三、鼻腔盐水冲洗的治疗机制
鼻腔黏膜的黏液以及纤毛清除功能取决于纤毛的运动功能和黏液的流变学性状,鼻腔炎症常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干扰纤毛运动与黏液分泌功能,从而影响黏液以及纤毛输送过程。在进行鼻腔洗鼻器冲洗时,洗鼻剂可以将鼻腔内的尘埃颗粒、变应原和空气污染物等冲洗干净,提高黏膜纤毛摆动功能,减轻黏膜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黏膜清理功能。此外,功能性洗鼻剂的存在还有助于增加黏膜黏液层的水化作用,提高纤毛摆动频率,减少局部炎症介质的产生,这对于改善病毒感染所致的黏液以及纤毛功能障碍和黏液停滞尤其有用。无论是高渗盐水还是等渗盐水均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促进受损鼻黏膜纤毛上皮的修复,相对来说,高渗盐水促修复能力优于等渗盐水。
四、鼻腔盐水冲洗的临床操作建议:
1、鼻腔盐水冲洗的方式与疗程
一般取一侧头低位,两侧鼻腔交替进行;从鼻腔堵塞较重的一侧开始,以免引起鼻咽部液压增高,导致中耳炎,冲洗过程中,要观察冲洗液中有无血迹、痂皮及脓性分泌物等,冲洗时嘱使用者勿用鼻吸气,讲话,以免引起误吸、呛咳或中耳感染。冲洗过程中如出现咳嗽、呕吐、喷嚏等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稍待片刻后再冲洗。除了使用压力式装置进行鼻腔冲洗外,也可通过雾化式冲洗装置进行鼻腔冲洗,雾化式冲洗装置一般为定量或持续喷雾,使用时,将喷头对准鼻孔,按压喷嘴,雾化液体即可喷入鼻腔,其特点是喷头小,喷量可控,携带方便,易操作,因此可以根据人群、使用环境条件或使用者自身感觉舒适程度选择合适给液方式。鼻腔冲洗器冲洗的时间与频次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自理能力以及病情和鼻部分泌物等情况而定。常规冲洗治疗,一般为每日2次,每次2~5 分钟,持续时间没有限制。长期鼻腔冲洗对鼻黏膜的正常免疫屏障功能无不利影响;在每天晨起及入睡前进行鼻腔盐水冲洗还能改善鼻炎的鼻部症状和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鼻腔盐水冲洗的装置
一般采用专用装置进行鼻腔冲洗。专用装置样式很多,患者可以根据其个人情况和习惯选用适合自己的。鼻腔清洗器最好带有换气和污水防回流技术,冲洗装置一般包括泵体容量瓶和虹吸导管、鼻塞喷头等组件,使用者通过调节和控制单向出水阀和单向进气阀的开关,利用手动或电动压力,将冲洗液送入鼻孔,流经鼻前庭、鼻窦、鼻道,绕经鼻咽部,或从一侧鼻孔排出,或从口部排出。此外,还有雾化式鼻冲洗器可供选用。雾化式冲洗装置可将冲洗液雾化成柔和的小水珠,并以脉冲的形式冲入鼻腔。采用这种装置进行冲洗,冲洗液弥散范围广,更易扩散到鼻腔深部如鼻咽、鼻窦等部位,实现深度清洁[30];而且水流柔和,不易误吸呛水,儿童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婴幼儿也可以耐受[31]。
3 、 冲洗盐水的成分、浓度及温度选择
(1)冲洗盐水的成分和浓度:
用于冲洗鼻腔的洗鼻剂,其成分主要是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等,分为等渗液与高渗混合液两种。普遍认为,复合生理盐水是既符合鼻黏膜生理要求又不会对鼻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的最佳冲洗液。就冲洗液的浓度而言,偏碱性的盐水有利于细菌生物膜的清除,2%甚至3%的高渗盐水更有利于抗炎,千分之九的浓度不适用于清理病原体,但是浓度过高的盐水会导致不可逆的纤毛停滞,因此不宜超过3%。其他成分添加包括高渗海水、聚维酮碘、激素以及各种中药冲洗成分等,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效果尚待评估。
(2)冲洗盐水的温度:
洗鼻混合液的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一般为32~34℃。此温度既不会烫伤鼻黏膜,又不会刺激鼻黏膜,还可以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抗炎作用,消除黏膜炎症和水肿,早期恢复黏膜形态和纤毛系统功能。
4 、 鼻腔盐水冲洗的应用注意事项
每次鼻腔冲洗前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舒适,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温度18℃~20℃,相对湿度50%~60%,并充分了解鼻腔情况,如存在上呼吸道或中耳急性感染应禁用,以免炎症扩散。每次冲洗前需先将鼻腔冲洗器用清水冲洗干净。
5 、鼻腔盐水冲洗后的处理
每次冲洗完毕后,头向前倾,使鼻腔内残液排出,然后双侧分别轻轻擤鼻,以助排净。指导患者勿用力擤鼻、挖鼻,以防鼻腔出血鼓耳膜,同时日常生活中忌抠鼻等不良习惯,防止损伤鼻黏膜。鼻腔冲洗完毕后,用清水将冲洗器冲洗干净,放置风干备用。应避免冲洗液存留于冲洗器中,以免导致冲洗器腐蚀或下次冲洗引起继发感染。冲洗器应2~3月更换一个,防止细菌、真菌滋生。另外,有证据表明,在受到暴露后72 h,新冠病毒仍可在塑料物品表面稳定存活,因此,存在冲洗器表面污染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为此,推荐采用多种方法,如应用乙醚、75%乙醇(医用酒精)、氯、紫外线或加热(56 ℃,持续30 min)等对鼻腔冲洗器的表面进行消毒。
(1)冲洗盐水的成分和浓度:
用于冲洗鼻腔的洗鼻剂,其成分主要是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等,分为等渗液与高渗混合液两种。普遍认为,复合生理盐水是既符合鼻黏膜生理要求又不会对鼻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的最佳冲洗液。就冲洗液的浓度而言,偏碱性的盐水有利于细菌生物膜的清除,2%甚至3%的高渗盐水更有利于抗炎,千分之九的浓度不适用于清理病原体,但是浓度过高的盐水会导致不可逆的纤毛停滞,因此不宜超过3%。其他成分添加包括高渗海水、聚维酮碘、激素以及各种中药冲洗成分等,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效果尚待评估。
(2)冲洗盐水的温度:
洗鼻混合液的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一般为32~34℃。此温度既不会烫伤鼻黏膜,又不会刺激鼻黏膜,还可以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抗炎作用,消除黏膜炎症和水肿,早期恢复黏膜形态和纤毛系统功能。
4 、 鼻腔盐水冲洗的应用注意事项
每次鼻腔冲洗前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舒适,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温度18℃~20℃,相对湿度50%~60%,并充分了解鼻腔情况,如存在上呼吸道或中耳急性感染应禁用,以免炎症扩散。每次冲洗前需先将鼻腔冲洗器用清水冲洗干净。
5 、鼻腔盐水冲洗后的处理
每次冲洗完毕后,头向前倾,使鼻腔内残液排出,然后双侧分别轻轻擤鼻,以助排净。指导患者勿用力擤鼻、挖鼻,以防鼻腔出血鼓耳膜,同时日常生活中忌抠鼻等不良习惯,防止损伤鼻黏膜。鼻腔冲洗完毕后,用清水将冲洗器冲洗干净,放置风干备用。应避免冲洗液存留于冲洗器中,以免导致冲洗器腐蚀或下次冲洗引起继发感染。冲洗器应2~3月更换一个,防止细菌、真菌滋生。另外,有证据表明,在受到暴露后72 h,新冠病毒仍可在塑料物品表面稳定存活,因此,存在冲洗器表面污染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为此,推荐采用多种方法,如应用乙醚、75%乙醇(医用酒精)、氯、紫外线或加热(56 ℃,持续30 min)等对鼻腔冲洗器的表面进行消毒。
6、鼻腔盐水冲洗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感染的COVID-19
国外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鼻腔冲洗可以有效改善细菌或病毒导致的鼻炎、鼻窦炎的各种症状。另有一项荟萃研究表明,鼻腔冲洗可以有效预防与减轻病毒感染。尤其是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潜伏期短(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临床症状轻(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占一半以上,症状主要发生在上呼吸道,少有侵犯肺部)、传染性强(是德尔塔变异株的3~5倍)的特点,对这些患者进行鼻腔盐水冲洗,可以有效改善鼻部症状,缩短病毒转阴时间,加速康复过程,减少住院治疗时间。
面对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的严峻局面,全社会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屏障、个体健康防护(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有效药物控制炎症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主要手段。鼻腔冲洗作为有效的物理局部疗法,操作简单,经济可行,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便于推广。健康人群每天进行鼻腔冲洗,可以作为预防保健策略;医护人员及抗疫人员则可以在防疫工作后进行鼻腔冲洗护理,以减少病毒在鼻腔的黏附,作为物理治疗手段之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通过鼻腔冲洗可以减少患者向空气中释放“病毒飞沫”,降低呼吸道病毒借助气溶胶的传播,并加快感染患者的转阴甚至治愈,总之,鼻腔冲洗对时下广泛传播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所致的高传染性COVID-19疫情具有一定的防控意义和价值,清除病原体,让进入鼻腔的病毒、细菌在感染前进行清除,感染后进行消炎,减轻病痛,快速康复,可大大减少或减轻被感染的可能性和有效防控性。
国外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鼻腔冲洗可以有效改善细菌或病毒导致的鼻炎、鼻窦炎的各种症状。另有一项荟萃研究表明,鼻腔冲洗可以有效预防与减轻病毒感染。尤其是奥密克戎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潜伏期短(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临床症状轻(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占一半以上,症状主要发生在上呼吸道,少有侵犯肺部)、传染性强(是德尔塔变异株的3~5倍)的特点,对这些患者进行鼻腔盐水冲洗,可以有效改善鼻部症状,缩短病毒转阴时间,加速康复过程,减少住院治疗时间。
面对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的严峻局面,全社会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屏障、个体健康防护(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有效药物控制炎症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主要手段。鼻腔冲洗作为有效的物理局部疗法,操作简单,经济可行,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便于推广。健康人群每天进行鼻腔冲洗,可以作为预防保健策略;医护人员及抗疫人员则可以在防疫工作后进行鼻腔冲洗护理,以减少病毒在鼻腔的黏附,作为物理治疗手段之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通过鼻腔冲洗可以减少患者向空气中释放“病毒飞沫”,降低呼吸道病毒借助气溶胶的传播,并加快感染患者的转阴甚至治愈,总之,鼻腔冲洗对时下广泛传播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所致的高传染性COVID-19疫情具有一定的防控意义和价值,清除病原体,让进入鼻腔的病毒、细菌在感染前进行清除,感染后进行消炎,减轻病痛,快速康复,可大大减少或减轻被感染的可能性和有效防控性。